【一箭双雕原指什么现在比喻什么】“一箭双雕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源自古代的典故,常用于形容一举两得、一石二鸟的巧妙做法。它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,也常见于文学、影视作品中,用来表达高效、聪明的策略。
一、成语来源与原意
“一箭双雕”最早出自《北史·长孙晟传》。故事讲的是北周时期,有一位名叫长孙晟的将领,他擅长射箭。一次,他奉命出使突厥,途中看到天空中有两只大雕在争斗,便拉弓射出一箭,正中两雕,成功将它们同时射落。这个故事后来被引申为“一箭双雕”,表示用一个行动达到两个目的。
二、现代比喻意义
随着语言的发展,“一箭双雕”已经不再局限于字面意思,而是演变为一种比喻性的表达,用来形容:
- 一举两得:做一件事情,同时达成两个目标。
- 效率高:在有限资源下,获得最大回报。
- 策略性强:通过巧妙安排,实现多重效果。
三、总结对比表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名称 | 一箭双雕 |
| 出处 | 《北史·长孙晟传》 |
| 原意 | 用一箭射中两只大雕,比喻一举两得 |
| 现代比喻 | 用一个行动达成两个目的;效率高、策略性强 |
| 使用场景 | 日常交流、写作、演讲等 |
| 近义词 | 一石二鸟、事半功倍、双管齐下 |
| 反义词 | 得不偿失、事倍功半 |
四、结语
“一箭双雕”从最初的射箭故事演变成为现代人常用的一个成语,既体现了古人智慧,也反映了现代社会对效率和策略的重视。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中,学会“一箭双雕”的思维方式,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