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dic在医学上什么意思的缩写】在医学领域,DIC是一个常见的术语,全称为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”(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)。它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征,涉及血液凝固系统的广泛激活,导致微血管内形成大量血栓,同时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,最终可能引发出血倾向。
DIC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,而是多种基础疾病或病理状态的并发症。其发生机制复杂,病情发展迅速,若不及时处理,可能危及生命。
一、DIC的基本概念
项目 | 内容 |
全称 |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(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) |
定义 | 一种由于凝血系统被异常激活,导致全身微血管内广泛血栓形成,并伴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消耗的病理过程 |
特点 | 凝血与抗凝失衡,出血与血栓并存 |
常见诱因 | 感染、创伤、恶性肿瘤、产科并发症等 |
二、DIC的发病机制
1. 凝血系统激活:在某些疾病状态下,如严重感染、败血症、大出血等,组织因子释放进入血液,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。
2. 微血栓形成:凝血因子被大量消耗,导致微血管内广泛血栓形成,影响器官供血。
3. 血小板减少与出血:随着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消耗,患者可能出现出血症状,如皮肤瘀斑、消化道出血、咯血等。
三、DIC的临床表现
症状 | 描述 |
出血 | 如鼻出血、牙龈出血、皮下瘀斑、呕血、便血等 |
血栓 | 可能出现肢体缺血、脑梗死、肾功能衰竭等 |
器官功能障碍 | 如呼吸困难、黄疸、意识改变等 |
休克 | 严重时可合并低血压、循环衰竭 |
四、DIC的诊断标准
目前常用的诊断标准包括:
- 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(ISTH)标准:
- 临床表现(如出血、血栓)
- 实验室检查(如血小板计数、PT、APTT、纤维蛋白原、D-二聚体等)
五、DIC的治疗原则
治疗方向 | 内容 |
原发病治疗 | 控制感染、清除病因是关键 |
支持治疗 | 输注血小板、新鲜冰冻血浆、纤维蛋白原等 |
抗凝治疗 | 在特定情况下使用肝素等抗凝药物 |
对症处理 | 维持血压、纠正酸碱平衡、保护器官功能 |
六、总结
DIC是一种复杂的、多因素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综合征,常见于重症感染、创伤、产科急症等情况下。其核心问题是凝血系统的紊乱,表现为出血与血栓并存。早期识别和积极处理原发病是治疗的关键,同时需结合实验室指标进行综合判断和干预。
注意:本文内容为原创整理,基于医学知识编写,旨在帮助理解DIC的基本概念与临床意义,具体诊断和治疗应由专业医生指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