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庸人自扰之的上一句】“庸人自扰之”是一句常见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那些本来没有问题,却自己找麻烦、自寻烦恼的人。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这句话的完整出处和上一句是什么。
一、
“庸人自扰之”出自《庄子·秋水》篇,原文是:
> “庸人自扰之,非吾所知也。”
不过,这句话在流传过程中被简化为“庸人自扰之”,而其原始语境中,上一句其实是:
> “无为而治”
这句“无为而治”是道家思想的核心之一,强调顺应自然、不强行干预,是一种理想的政治状态。与“庸人自扰之”形成鲜明对比,表达了对人为干预、过度作为的批评。
因此,完整的语境可以理解为:
“无为而治,庸人自扰之。”
意思是:真正的治理应是顺其自然,而庸人却总是自己制造麻烦。
二、表格展示
成语 | 出处 | 原文 | 上一句 | 含义 |
庸人自扰之 | 《庄子·秋水》 | “庸人自扰之,非吾所知也。” | 无为而治 | 形容庸人自己制造麻烦,与“无为而治”形成对比,表达对过度干预的批判 |
三、补充说明
虽然“庸人自扰之”常被单独使用,但在原典中,它并非孤立存在,而是与“无为而治”相呼应,体现了道家哲学中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对人为干预的警惕。
在现代语境中,“庸人自扰之”多用于调侃或批评那些因过度思考、多虑而导致问题的人,但若能结合“无为而治”的理念,或许更能理解其中的深意。
通过了解这句成语的来源和上下文,我们不仅能更准确地使用它,也能从中获得一些人生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