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炳烛而学原文及翻译和注释】《炳烛而学》是出自《战国策·楚策四》的一则寓言故事,讲述的是一个人在年老时仍坚持学习,体现了“活到老,学到老”的精神。以下是对该文的原文、翻译、注释以及总结性内容。
一、原文
>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,为木兰之柜,薰以桂椒,缀以珠玉,饰以玫瑰,辑以翡翠。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。
> 故君子不以其所已知者,而弃其所未知者。
> 夫学,如不及,犹恐失之。
> 昔者,有老而欲学,谓其子曰:“吾欲学。”其子曰:“父年已老矣,何学?”
> 老者曰:“我欲燃烛而学。”
> 其子曰:“然则何不燃烛乎?”
> 老者曰:“我生而无烛,今虽老,尚欲燃烛而学。”
二、翻译
有一位楚国人把他的珍珠卖给郑国的人,用木兰木制成的盒子装着,用桂树和花椒熏香,用珠玉装饰,用玫瑰点缀,用翡翠镶边。郑国人买了这个盒子,却把珍珠还给了他。
因此,君子不应因为已经知道某些东西,就忽视那些还不知道的东西。
学习就像是追赶什么一样,生怕来不及,生怕失去它。
从前,有一位老人想学习,对他的儿子说:“我想学习。”
他的儿子说:“父亲年纪已经很大了,为什么还要学习呢?”
老人说:“我想点燃蜡烛来学习。”
儿子问:“那么为什么不点蜡烛呢?”
老人说:“我一生都没有点过蜡烛,现在虽然老了,但仍想点蜡烛来学习。”
三、注释
词语 | 注释 |
珠 | 珍珠 |
郑 | 郑国,古代诸侯国名 |
木兰之柜 | 用木兰木做的箱子 |
薰 | 用香料熏染 |
桂椒 | 桂花与花椒,均为香料 |
缀 | 装饰 |
玫瑰 | 红色的宝石或花卉 |
辑 | 镶嵌 |
翡翠 | 绿色的玉石 |
楚人 | 楚国的人 |
原文中的“故君子不以其所已知者,而弃其所未知者” | 强调不要因已有知识而忽视未知领域 |
“学,如不及,犹恐失之” | 学习要像追赶一样,怕来不及,怕失去机会 |
“燃烛而学” | 比喻晚年仍然坚持学习 |
四、总结与表格
项目 | 内容 |
文章出处 | 《战国策·楚策四》 |
核心思想 | 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,即使年老也要坚持求知 |
主人公 | 老人、其子 |
故事结构 | 寓言式叙述,通过卖珠事件引出学习态度 |
关键语句 | “我生而无烛,今虽老,尚欲燃烛而学” |
翻译重点 | 体现“学习应永不言弃”的精神 |
启示意义 | 不论年龄大小,都应该不断追求知识和进步 |
语言风格 | 古雅简洁,富有哲理 |
应用价值 | 鼓励现代人保持学习热情,避免“学而不思则罔” |
五、结语
《炳烛而学》虽短小精悍,却寓意深远。它提醒我们:学习是一种持续的过程,不应因时间的流逝而停止。无论身处何境,只要心中有光,便能照亮前行的道路。正如古人所说:“学如不及,犹恐失之”,唯有不断努力,方能不负此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