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风烛残年什么意思】“风烛残年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人到了晚年,身体衰弱、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状态。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老年人如风中之烛、随时可能熄灭的脆弱状态,带有较强的悲凉和感慨意味。
一、词语解析
词语 | 含义 | 出处 | 用法 |
风烛残年 | 比喻人到老年,生命将尽 | 出自《晋书·王导传》:“风烛残年,朝不保夕。” | 多用于书面语或文学作品中,表达对老年人的怜惜或对人生无常的感叹 |
二、词语来源与演变
“风烛残年”最早见于《晋书·王导传》,原意是形容一个人像风中的蜡烛一样,随时可能熄灭,后来逐渐演变为形容人年老体衰、生命垂危的状态。
在古代,人们常用自然现象来比喻人生,比如“风烛”象征脆弱,“残年”则指晚年。这种比喻方式在诗词、散文中较为常见,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。
三、使用场景与情感色彩
使用场景 | 情感色彩 | 示例 |
描述老年人 | 悲凉、惋惜 | “他已是风烛残年,却仍坚持每天读书。” |
文学作品中 | 感叹人生无常 | “风烛残年,回首往事,百感交集。” |
口语中较少使用 | 较为正式 | 一般在正式场合或书面语中出现 |
四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近义词 | 反义词 |
年迈体衰 | 青春年少 |
残年暮齿 | 少年英俊 |
垂暮之年 | 精力充沛 |
五、总结
“风烛残年”是一个富有诗意和文化内涵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人到晚年、身体虚弱、生命即将结束的状态。它不仅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,也体现了对老年人的尊重与同情。在现代汉语中,虽然使用频率不如以前高,但在文学、影视、演讲等场合中仍然具有较强的表达力和感染力。
通过了解“风烛残年”的含义、来源、使用场景及情感色彩,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语言中的意义与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