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待价而沽成语是什么意思】“待价而沽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于描述一种等待合适时机或条件来实现自身价值的行为。这个成语出自《论语·子罕》,原意是“等待高价出售”,后来引申为等待合适的时机或条件,以发挥自己的才能或实现目标。
一、成语释义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待价而沽 |
拼音 | dài jià ér gū |
出处 | 《论语·子罕》:“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。”(后世引申) |
原意 | 等待高价出卖(多指商品) |
引申义 | 等待合适的时机或条件,以实现自身价值 |
用法 | 多用于形容人有才能但不急于表现,等待合适机会 |
同义词 | 待时而动、择机而行 |
反义词 | 贪图便宜、急功近利 |
二、成语使用场景
场景 | 示例 |
工作职场 | 他一直在等待更好的机会,选择“待价而沽”。 |
学术研究 | 有些学者不愿急于发表成果,而是“待价而沽”,追求高质量的论文。 |
商业谈判 | 公司在等待最佳报价,采取“待价而沽”的策略。 |
三、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涵
“待价而沽”不仅是一种行为方式,更体现了一种智慧和耐心。在传统文化中,强调“时势造英雄”,认为时机非常重要。因此,“待价而沽”也常常被看作一种理性、稳重的表现,而不是消极等待。
四、注意事项
- 避免误解:不要将“待价而沽”理解为“懒惰”或“消极”,它更多强调的是“择机而动”。
- 适用对象:多用于形容有才能、有抱负的人,而非普通劳动者。
- 语境搭配:应根据具体情境合理使用,避免生搬硬套。
总结
“待价而沽”是一个富有哲理的成语,表达了对时机的重视和对价值的追求。在现代社会中,这一成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,提醒我们在面对机会时要保持冷静与理智,不轻易妥协,也不盲目冒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