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始作俑者什么意思】“始作俑者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某件事情的最初发起人或责任人。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,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。下面将从含义、出处、用法及常见误解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展示。
一、
“始作俑者”字面意思是“第一个制作殉葬俑的人”,出自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。原意是指最早使用人殉制度的人,后来引申为“首先做坏事的人”或“引发问题的源头”。这个成语通常带有贬义,用来批评那些制造麻烦、引发不良后果的人。
在现代语境中,“始作俑者”常用于指责某个事件的起因者,尤其是在负面事件中,如社会丑闻、政策失误等。需要注意的是,该词虽然有贬义,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中性使用,具体取决于语境。
二、表格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始作俑者 |
出处 | 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 |
字面意思 | 最早制作殉葬俑的人 |
引申含义 | 首先做坏事的人;引发问题的源头 |
词性 | 名词(也可作动词) |
情感色彩 | 贬义(多用于批评) |
使用场景 | 批评某人是某件坏事的起因者;指代问题的源头 |
注意事项 | 不宜用于正面事件,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其褒贬 |
近义词 | 罪魁祸首、祸根、根源 |
反义词 | 善后者、补救者、解决者 |
三、常见误用与解释
1. 误用一:用于中性或正面语境
有些人会误以为“始作俑者”只是“第一个做某事的人”,而不考虑其贬义。实际上,这个词一般不适用于正面行为。
2. 误用二:忽略语境
如果没有明确的负面事件背景,直接说“他是始作俑者”可能会让人误解为对他的指责,而未必准确。
3. 正确用法示例
- “这起丑闻的始作俑者终于被揭露了。”
- “他虽不是故意的,但却是这场风波的始作俑者。”
四、结语
“始作俑者”作为一个富有历史背景的成语,不仅承载着古代文化的信息,也在现代语言中发挥着重要的表达功能。理解其含义和使用方式,有助于我们在写作和交流中更准确地传达意图,避免误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