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后赤壁赋原文及翻译】《后赤壁赋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在元丰五年(1082年)所作的一篇散文,是《前赤壁赋》的续篇。两篇作品均以赤壁为背景,通过描写自然景色与人生感悟,表达了作者对人生、宇宙的深刻思考。本文将对《后赤壁赋》进行原文呈现,并附上逐句翻译,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涵。
一、
《后赤壁赋》延续了《前赤壁赋》中“物与我皆无尽也”的哲理思想,但语气更为沉静、内敛。文章通过对夜游赤壁、登高望远、饮酒赋诗等场景的描写,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超脱,同时也流露出对生命短暂、世事无常的感慨。全文语言优美,意境深远,是苏轼散文中的代表作之一。
二、原文及翻译对照表
原文 | 翻译 |
是岁十月之望,步自雪堂,将归于临皋。 | 这一年的十月十五日,我从雪堂出发,准备回到临皋亭。 |
二客从予过黄泥坂。霜露既降,木叶尽落。 | 两位客人跟随我经过黄泥坂。霜和露水已经落下,树叶都落光了。 |
人影在地,仰见明月,顾而乐之,行歌相答。 | 人的影子在地上,抬头看见明月,感到高兴,边走边唱,互相应和。 |
已而叹曰:“有客无酒,有酒无肴,月白风清,如此良夜何?” | 不久叹息道:“有客人却没有酒,有酒却没有菜肴,月色皎洁,风清气爽,这样的好夜晚该怎么办呢?” |
于是携酒与肴,从者歌而随之。 | 于是带着酒和菜肴,随从们唱歌,跟着他走。 |
予亦悄然而悲,肃然而恐,凛乎其不可留也。 | 我也悄然悲伤,肃然害怕,感到它无法停留。 |
过东坡,至栖霞寺,南望赤壁,山川相缪,郁乎苍苍。 | 经过东坡,到了栖霞寺,向南望见赤壁,山川环绕,一片苍翠。 |
江流有声,断岸千尺,如瀑布之悬,如江涛之奔。 | 江水有声音,断崖高达千尺,像瀑布悬垂,像江涛奔涌。 |
余乃摄衣而上,履巉岩,披蒙茸,踞虎豹,登虬龙。 | 我提起衣服往上爬,踩着险峻的岩石,拨开茂密的草木,坐在虎豹般的石头上,攀上虬龙般的树木。 |
俯冯夷之幽宫,仰视天宇之广大。 | 低头看冯夷的幽宫,抬头望天空的广阔。 |
寂然无声,万籁有声。 | 安静无声,万物都有声音。 |
而庭前竹柏,影落水面,如游鱼之鳞。 | 庭院前的竹柏倒影落在水面,像游鱼的鳞片。 |
予乃洒酒于地,祭以文辞,曰:“呜呼!此吾之所乐也。” | 我于是把酒洒在地上,用文章祭祀,说:“啊!这是我所喜欢的。” |
三、总结
《后赤壁赋》不仅是苏轼对自然景色的描绘,更是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反思。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情感的表达,展现了作者在逆境中依然保持豁达心态的精神风貌。无论是“月白风清”的良夜,还是“断岸千尺”的壮景,都体现了苏轼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感悟。
通过本文的原文与翻译对照,读者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《后赤壁赋》的语言魅力与思想深度,进一步领略宋代文人的精神世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