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一掌经十识分别指的是什么】“一掌经十识”是佛教中一个较为深奥的概念,源自《大智度论》等经典文献。它主要用于描述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所经历的十种智慧或认知层次,是佛教修行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。理解“一掌经十识”,有助于修行者更好地认识自我、提升智慧。
一、
“一掌经十识”中的“一掌经”指的是佛教中一种以手掌为象征的修行方法或理论体系,强调通过直观和顿悟来领悟佛法。“十识”则是指修行者在修习过程中所达到的十个层次的认知或智慧状态,代表从凡夫到觉悟的逐步提升过程。
这十种识分别是: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、末那识、阿赖耶识、转识、如来藏识。它们涵盖了感官、思维、潜意识以及最终的佛性层面,体现了佛教对心识结构的深刻分析。
二、表格展示“一掌经十识”
| 序号 | 名称 | 含义说明 |
| 1 | 眼识 | 通过眼睛感知外界事物的视觉功能,属于五根之一。 |
| 2 | 耳识 | 通过耳朵听闻声音的听觉功能,也是五根之一。 |
| 3 | 鼻识 | 通过鼻子嗅闻气味的嗅觉功能,属五根之一。 |
| 4 | 舌识 | 通过舌头品尝味道的功能,属五根之一。 |
| 5 | 身识 | 通过身体感受触觉、冷热、痛痒等的感知能力,属五根之一。 |
| 6 | 意识 | 心识的核心部分,负责思维、判断、记忆等心理活动。 |
| 7 | 末那识 | 与意识紧密相关,是执著于“我”的深层意识,常被称为“我执”的根源。 |
| 8 | 阿赖耶识 | 佛教唯识学中的第八识,是储藏一切种子的根本识,也称为“藏识”。 |
| 9 | 转识 | 由阿赖耶识转化而来的前七识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、末那)的统称。 |
| 10 | 如来藏识 | 佛教终极智慧的体现,代表众生本具的佛性,是修行的最终目标。 |
三、结语
“一掌经十识”不仅是佛教哲学中对心识结构的系统分析,也是修行者从初学到成佛的必经之路。通过对这十种识的理解和实践,修行者可以逐步破除执着、净化心识,最终达到觉悟的境界。这一概念虽深奥,但其核心思想始终围绕着“明心见性”、“觉悟人生”的主题展开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