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一柱擎天出处于哪里】“一柱擎天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一个事物在关键时刻起到关键作用,支撑大局。这个成语不仅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,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。
为了更清晰地了解“一柱擎天”的出处,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,并整理出一份简明扼要的总结。
一、成语“一柱擎天”简介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名称 | 一柱擎天 |
| 拼音 | yī zhù qíng tiān |
| 含义 | 比喻一个人或一件事物在关键时刻起支撑作用,稳定局势。 |
| 出处 | 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 |
| 延伸意义 | 多用于形容英雄人物或重要事件对国家、社会的贡献 |
二、出处考证
“一柱擎天”最早见于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。原文如下:
> “夫为国之臣,当以忠正为本,不以私利为务。若一人之身,能一柱擎天,虽千钧之重,亦可举之。”
这段话的意思是说,作为国家的臣子,应当以忠诚正直为根本,而不是追求个人利益。如果一个人能够像一根柱子一样支撑天空,即使有千钧重担,也能承担得起。
由此可见,“一柱擎天”最初是用来形容一个人具有极强的担当能力和领导力,能够支撑国家或集体的大局。
三、延伸与演变
随着时间的推移,“一柱擎天”逐渐被赋予了更广泛的含义。它不仅用于描述人,也可以用于形容某种精神、制度或力量。例如:
- 历史人物:如诸葛亮、岳飞等,因其忠诚与担当,常被后人称为“一柱擎天”。
- 现代用法:在文学、影视作品中,“一柱擎天”也常被用来形容某个关键角色或事件对整体局势的影响。
四、总结
“一柱擎天”这一成语源于《后汉书》,原意是指一个人能够承担重任,支撑大局。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象征性的表达,广泛应用于文学、历史和现实生活中,强调责任感、担当精神和核心价值。
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,“一柱擎天”都代表着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,值得我们去理解和传承。
附:总结表格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名称 | 一柱擎天 |
| 拼音 | yī zhù qíng tiān |
| 出处 | 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 |
| 含义 | 形容人在关键时刻起到支撑作用 |
| 延伸意义 | 表达责任、担当与精神力量 |
| 文化影响 | 被广泛用于文学、历史及现代语境中 |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