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稽首的词语解释是什么】“稽首”是一个汉语词汇,常见于古代文献和礼仪场合,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。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含义与用法,本文将从词义、来源、用法及现代意义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。
一、词语解释总结
“稽首”是古代的一种跪拜礼,表示极度的敬意或哀悼。字面意思是“叩头至地”,即行礼时额头触地,身体保持俯伏状态,持续时间较长,象征对尊者或神灵的最高敬意。
该词多用于正式场合,如祭祀、朝见、送别等,也常出现在古文诗词中,体现一种庄重、肃穆的礼仪氛围。
二、关键词解析
项目 | 内容 |
词性 | 动词/名词 |
读音 | jī shǒu |
字面意思 | 叩头至地 |
出处 | 《周礼》《仪礼》《尚书》等古籍 |
使用场景 | 祭祀、朝见、送别、表达哀思等 |
文化意义 | 表达极度尊敬、虔诚或悲痛之情 |
现代用法 | 多用于文学作品、历史研究或礼仪场合 |
三、相关例句
1. 《周礼·春官·大宗伯》:“王大封,则先告于祖庙,而稽首。”
——表示在重大封赏前,向祖先行稽首之礼。
2. 《左传·僖公十五年》:“秦穆公曰:‘吾与晋君为兄弟,今吾与晋君为仇,不可稽首。’”
——此处“稽首”表示臣服或屈服。
3. 《诗经·小雅·采薇》:“昔我往矣,杨柳依依;今我来思,雨雪霏霏。行道迟迟,载渴载饥。我心伤悲,莫知我哀!”
——虽未直接出现“稽首”,但情感表达与稽首所传达的哀思相似。
四、现代意义与使用建议
在现代汉语中,“稽首”已较少作为日常用语使用,但在以下场合仍可适当运用:
- 文学创作中,增强语言的古典韵味;
- 历史剧或影视作品中,还原古代礼仪;
- 礼仪场合或宗教仪式中,表达敬意。
需要注意的是,现代人若非专业背景,应避免随意使用此词,以免造成误解。
五、总结
“稽首”是中国古代礼仪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,体现了古人对天地、祖先、君主的敬畏之心。它不仅是一种动作,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。了解“稽首”的含义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,提升文化素养。
如需进一步探讨其他古代礼仪术语,欢迎继续提问。